痛啊,青春期的“选择”和“丧失”
被称为“中国式家庭成长全景”的电影《狗十三》正在热映中,如纪录片一般呈现了中国家庭的模样。之所以被广大网友观众热议,是因为很多成年人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当年也曾有着自由表达和选择的意愿,但最终“被决定”,继而顺从父母的选择。记者就此采访了陶老师热线指导老师葛利利,剧中情节在现实中并不鲜见,其实“青春期”不该让家长心有余悸,这是青少年追求独立的时期,也是最可塑的时候,它是一个信号,透露着青少年新的需要和期望。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孔小平
■关于选择
家长和孩子其实都矛盾
电影剧情:
李玩的父亲被老师喊到学校,老师说李玩的英语拖了后腿,如果抓一下,有望保送高中。于是,父亲二话不说,把李玩特别想选择的物理兴趣小组更改为英语兴趣小组。她无力反抗,只是气愤地离开了老师办公室。面对李玩的不高兴,父亲的解决办法居然是掏出一叠百元大钞给她做安慰。无济于事后,怒冲冲地喊道:“我忙得一晚上没睡,一大早又被老师喊到学校,你还生气?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这是为谁好!”
电影让很多观众回想自己的少年时代,有多少次是父母帮你决定了“兴趣”和“志向”呢?
葛利利点评:
兴趣班选择这个,简直太具有普遍性了。我们在实际接触的案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上的兴趣班基本上都是父母代为选择的,比如女孩子小时候要上舞蹈课,长大了有气质,有身材;男孩学跆拳道,强身健体,还壮实。
家长们本着“你还小,你懂什么”的主观想法剥夺了孩子的自主选择权。而孩子呢,一般也就屈从了这样的父母权威。这其中是家长与孩子的一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这里面忽略了孩子很多方面的需求和成长。你看啊,现在孩子真的忙,就算课间,也要做作业,周末两天,都在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而青春期的孩子又是情感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还懵懂,往后呢上高中了,更多会考虑未来。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时时都是以“不影响学习”为主,一旦孩子出现了有别于家长的意愿,就会遭遇打压和控制,视孩子的需求为洪水猛兽。
其实家长和孩子都是矛盾的。一方面,家长会认为,孩子早上起床、日常学习什么的,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经常有家长抱怨说,怎么早上还要我喊你起床?你自己的学习为什么要我来盯,你都这么大了?但平时呢,家长又不肯放手,比如兴趣班的选择都要越俎代庖地帮他选。另一方面呢,孩子呢也无所适从,什么都是父母选择和帮忙,自己到底要不要表达出自己的意愿,要不要自己选择?
青春期,很特别,它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在依赖与独立的中间,家长尤其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怕孩子挣脱自己。其实如果孩子早上起床晚了,迟到了被老师骂,或者成绩排名掉下来了,被同学笑话了,被老师批评了,那他就要承受这些“惩罚”,他承担了后果,就会产生一些动力来自我修正,所以要勇于让孩子承担“错”。父母总是帮孩子做选择题的家庭关系很容易形成惯性,长此以往的危害就是以后孩子长大了,可能会是一个没有主张的人,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不会说“不”,也就是没有自我。
■关于丧失
最常见的就是宠物和玩具
电影剧情:
李玩的父母离异后,李玩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再娶,又生了个小弟弟。为了弥补李玩,父亲给她买了一只宠物狗,李玩起初是很抗拒的,后来慢慢接受,李玩给它取名为“爱因斯坦”。后来“爱因斯坦”跟爷爷买菜走丢了,至此李玩表现出了全片最大的一次青春叛逆期的强烈反应。为了安抚她,继母自作主张给她又买了一条同品种同颜色的狗,然后跟家里所有人统一口径,说这就是走失的“爱因斯坦”,有好心人给送回来了,从爷爷奶奶到父亲都这么说。李玩一眼就认出了它不是,产生了抗拒。于是父亲终于爆发了,打了她,并且让她给家人道歉。李玩暂且接受了它,但甚至主动遗弃它,再到最后默默接受,并再次爱上这条“爱因斯坦”,最后也与它产生了强连接,当这条狗伤了小弟,被继母要求送去狗肉店,她又去疯狂寻找……
葛利利点评:
电影中这个情节的设置其实蛮让人揪心的,对李玩来说,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丧失。我们在现实中也常遇到这个情况,一般来说,孩童在“丧失”上最常见的对象就是宠物和玩具。
对孩子来说,狗或者其他宠物,并不是宠物,而是他们的伙伴,是自己忠实的不离不弃的小伙伴。父母一般不是忙于工作,就是盯着自己学习,所以孩子平时的情感互动和输出对象主要就是宠物或贴身玩具。因此当宠物走失,或者玩具被损坏,他们的反应就会很强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2416.html
- 上一篇:贝尔打破进球荒 皇马小胜“升班马”
- 下一篇:英超最新夺冠赔率 利物浦不如曼城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