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终止的长征路,星火相续的提灯者
“当时他(毛泽东)所处的情势非常危急,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他也面临人生的巨大转折。只有尝试之后,才知道他的战略是否可行。一切都是未知。”
——演员侯京健,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毛泽东饰演者
长夜不明,阻不住提灯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部队八万余人从瑞金等地出发实施战略转移。终于,他们突破国军湘江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锐减至三万余人。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役大捷,毛泽东豪兴大发,作下《娄山关·忆秦娥》诗篇。严峻的革命形势下,诗人有迎风破浪,渡险为夷的气度,而这一“迈步从头”,却依然是一场星火噬夜的漫长对峙。
蒋介石亲临贵阳,协调运筹滇、川、黔军阀各部,督促围剿。刚刚赢得喘息的中央红军再次四面遭困,而此时的毛泽东依然处在军事决策层的边缘,红军将领战略思想与决策能力也依然与当时的战况形势不相适应。在关于是否攻打打鼓新场(今毕节金沙县)的会议上,毛泽东“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主张遭到了大家一致反对。
打鼓新场的国军固守多时,兵力及各样战斗事工都早已形成规模,而红军历经数月长途奔袭,综合战力疲弱。在这种形势下发动进攻,无异以卵击石,羊入虎穴。
“你们硬要打,我就不当这个前敌司令部政委了!”
“少数应该服从多数,不干就不干!”
进攻打鼓新场的决议最终依然形成,一场必败之战如满弓的箭,一触即发。
回到住处的毛泽东忧急入焚。
深夜,一盏马灯逡行在了迂回的山路上——顾虑重重的毛泽东决定去进行最后的争取。
此次提灯相会意义重大,就在红军发出《关于我军不进攻打鼓新场的指令》同时,国民党滇军孙渡所部、川军郭勋祺部、周浑元部、吴奇伟部多达八个师,都开始虎视打鼓新场,伺机在那里对红军进行彻底围歼。
新的长征,又一位提灯者
那次提灯相会改变的不仅是一个作战决议,它扭转了整个中国的历史。2018年12月26日,反映遵义会议前后这段提灯历史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贵州遵义开机。这部剧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牵头,湖南和光传媒有限公司携手贵州省文联、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向黔进旅游文化(集团)影视传媒等单位联合制作,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重整士气,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智取遵义、血战娄山关,转兵川、滇、黔数省,最终突破国民党及地方军阀强势围堵,使红军重获生机的故事。
而这位提灯人的饰演者,即为青年演员侯京健。
侯京健9岁出道,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在《御姐归来》、《北上广不相信眼泪》、《大猫儿追爱记》、《胭脂》、《X女特工》、《中国特警》等剧中都有出色表现。而对于一个85后演员,六次饰演“毛泽东”这一伟人角色成了他最大的挑战。不过他的成绩有目共睹,2017年10月28日,侯京健在美国亚洲影视联盟“金橡树奖”颁奖盛典上受冠,荣获“金橡树奖”最具潜质男演员奖。
此次在《伟大的转折》中,侯京健饰演的毛泽东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士气与战斗力都低弱至极。“我们要在一个更长的脉络里看他。每到一个圈里,都有一批人要打压抵制,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胜过了。然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上升到一个更大的圈儿里,更大的压迫也来了。”
便是这样一点点的摸索和领悟,人物的精气神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进了他的生命。他深知在一个物质主义泛滥的年代,人性的底线在不断往下挪移,娱乐界更是到处充斥着各种诱惑与挑战。作为一名演员,他所面对的,或许是与毛主席当年无异的另一种困境。
“演员除了是个职业,在荧幕上还会引起观众的效仿,因此不能只有荧幕上的魅力,却没有核心价值观的东西。我们能不能对先辈有所继承,建立好自我,然后再把艺术追求这些东西摆出来呢?”
一群生命有扎根,有使命,有担当的正能量艺人是新长征时代的所需。致力于“红色文化,时尚表达”,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为使命的和光“燃力量”艺人团队组建后,侯京健作为团队的代表,成了新的提灯者。
让光映照更多的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9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