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和张小龙重回2010
今年是马化腾的本命年,微信这款国民级社交产品也刚度过马拉松长跑的第八年。
过去,腾讯通过社交体系掌握消费者的欲望和习惯,激励他们在线消费的能力上取得了成功。现在,为了取悦企业级客户,它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也让对手们试图在社交大本营撕开一道口子。
1月15日,张一鸣的多闪、王欣的马桶MT、罗永浩的聊天宝,三款“社交”产品不谋而合选在同一天发布,这被行业解读为对标微信的信号。之后发生的事情相对直接,三款“社交”产品被挡在了微信壁垒之外。
这背后至少透露两层意思:
1、腾讯对诱导拉新行为的严厉禁止和危机意识,当时抖音的快速崛起,一部分原因是朋友圈的社交关系链传播;
2、转型中的腾讯,对外要传达一种微信不可撼动的姿态,对内要稳定军心。
但回过头来看,现阶段三款“社交”产品并没有对微信的地位产生动摇,反而打着挑战微信的旗号让它们成为当天的刷屏热点。而在发布会召开前一天,马化腾参与朋友圈讨论时留言:负能量的匿名社交是旗帜鲜明地反对,没得说。
事实上,早先联想陷入质疑之时,就促使柳传志出山。华为成立31年,接受媒体采访总共不超过10次的任正非,最近也开始频繁通过媒体发声。
马化腾2018年以来屡在社交网络发言和露面,也就变得不难理解了。
时代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内外部的挑战和竞争压力,让他们越来越难保持低调。
马化腾、张小龙:腾讯总办产品经理团
阿里、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两大巨头,相对于马云在中国和国际公共场合的高调,马化腾素来以低调著称,这个特点从他创立腾讯开始一直如此。
腾讯成立七年后,马化腾于2005年才首次公开面向媒体。彼时,腾讯已在香港上市一年。吴晓波的《腾讯传》中有过一段描述,马化腾的同学兼腾讯联合创始人许晨烨提到了当时马化腾的状态:演讲事先准备已经很充分,但他仍然非常紧张,一直在飞机上练习和阅读。
不过,马化腾的低调,当他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时却是不成立的。共享单车处于风口浪尖之际,马化腾与朱啸虎在朋友圈针对自行车智不智能的PK,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
马化腾对产品的执念,八年前那段时间的表现尤为强烈,也更真实。
很多人可能已经不记得,2010年之后的两三年间,马化腾曾和张小龙、刘炽平,以及彼时的腾讯CTO张志东经历了在社交媒体的高光时刻。
触发点集中发生在2010年。这一年QQ在线用户突破1亿,腾讯市值飙升到2500亿,半年利润达到37亿港元,市场地位远超阿里巴巴。
但当时赶上两个关键变化,打破了腾讯安逸的局面。一个是新浪推出了微博,另一个是3Q大战开始。紧接着,腾讯微博作为一款防守型产品诞生,马化腾带队上场,以他为代表的高管团队纷纷开始在腾讯微博平台活跃,亲自担起PR和产品维护的角色。
马化腾、张小龙、刘炽平们在社交媒体的活跃,有主动为腾讯微博站台和造势的目的,但从他们更新的内容状态来看,却俨然像极了一群由产品经理组成,打了鸡血的创业团队,集体对外释放着一种高举高打的势头。
马化腾是最为积极的那一个。
他不仅亲自体验腾讯系的产品,还频频深夜回复网友提问,抄送产品团队评估用户需求和及时修复Bug,颇为热心。以下截图均来自马化腾的腾讯微博,可以看出针对广告弹窗、网友产品疑虑等问题进行的互动:
偶尔,他还就个人投资电商网站、物流公司、做不做手机的媒体报道,担起了“辟谣大V”的身份:
有一段时间,为了测试自家产品,马化腾身边至少有四款测试装备,分别是:诺基亚N95、黑莓、iPhone和iPad。不过2010年时他并没有遇到让自己满意的Android机型,因为触屏机反应一定要快,而安卓机没有达到这个要求,iPhone成为最中意的手机产品。
作为一名技术男,马化腾天生对细节有一种莫名的专注,中学时可以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250位,在创立腾讯多年后依然能背到小数点后100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