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重组了吗?那个造风的人不在了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新浪科技,郑峻发自美国硅谷,钛媒体经授权转载。
科技行业四大巨头
科技行业有四大巨头——苹果、微软、谷歌和亚马逊,市值都在8000亿美元上下。这四大巨头都曾经先后登上全球市值榜首的宝座,苹果和亚马逊甚至一度还突破过万亿的天堑,如今暂列第一的则是微软(近8400亿美元),苹果以近8100亿美元的市值位列次席。
而处于第二梯队的Facebook、阿里巴巴和腾讯,他们的市值则在4500亿美元左右,和四大巨头有着明显的差距。
在这四大巨头中,苹果的业绩是最惊人的,远远超过其他三大巨头。苹果上一财年营收超过2600亿美元,利润接近600亿美元;而微软年营收去年刚突破1000亿美元。但按照市盈率来衡量,苹果的股票又是四大巨头里面最低的,仅有14倍。谷歌和微软都是25倍左右,亚马逊更是高达80倍。
换句话说,苹果股票是最为便宜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苹果的数据太过耀眼,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市场对苹果的未来增长前景并不看好。
这是因为,在四大巨头中,苹果的处境是最为特殊的;他们是唯一没有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巨头。举例来说,在全球绝大多数市场,谷歌在网络搜索和移动平台市场的份额占据着绝对优势,微软在桌面系统和企业软件市场同样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亚马逊在电商和云服务领域一样是巨无霸般的存在。
只有苹果,几乎各项业务都处在竞争极度激烈的开放市场,没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后花园市场,核心业务iPhone的市场份额不到15%。
这就是苹果的困境所在。尽管他们的季度财报令所有公司望其项背,但苹果的市场地位却是四大巨头中最具风险的。在苹果核心的iPhone业务,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已经出现饱和下滑,而苹果面临的竞争压力却在日趋上升。高端市场有三星和华为,中端市场有中国厂商蚕食。哪怕一代旗舰出现问题,或者定价错误,都会带来严重的营收下滑。
实际上,从2015年开始,市场分析师就开始逐渐提出警告,认为iPhone升级乏力会给苹果带来增长停滞的苦果。但在过去几年,随着iPhone定价的不断上升,苹果的营收和利润依然在不断创下新高,一次次令唱衰的分析师感到尴尬。
直到2018年第四季度,苹果的狼真的来了;当季iPhone营收同比下滑了15%,在中国市场更是下滑了20%。从某种意义上说,苹果遭遇了三星在2014年第四季度同样的滑铁卢,证明了自己无法摆脱同样的命运。
根本不算高层重组
之所以再次提到苹果,是因为本周的一则报道,苹果正在进行高层调整,以降低对iPhone业务的依赖。但在我看来,苹果并没有进行所谓的高层重组,至少目前的高层变动并没有展示这一点。
真正离职的高管只有苹果零售业务主管安吉拉·阿伦茨(Angela Ahrendts)一人,这实在算不上高层重组的规模。
对比一下微软的高层重组调整。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上任之后,用两三年的时间,逐步、分批、有序地更换了微软的大多数核心高管(执行副总裁以上级别),从而带领微软成功转型为一家云服务巨头,摆脱了此前死气沉沉的企业形象,再次成为了科技行业领头羊(市值而言)。在纳德拉的高层重组调整中,唯一没有离职的核心高管只有负责研究院的沈向洋一人。
即便是阿伦茨的离职,也是一个正常的人事变动。我并不认为阿伦茨需要对iPhone业绩大幅下滑负责,她主管的只是苹果的线上线下零售部门,iPhone的研发、定价和市场都不是她的职责范围,真正拍板这些的只有CEO库克一人。但是,阿伦茨却是iPhone业绩下滑的直接影响者,说是背锅者也不为过。
她的离职说明了库克已经意识到过去几年苹果奢侈品化路线的失败,正在重新考虑苹果品牌定位。
苹果在2014年请来前Burberry CEO阿伦茨来负责零售业务,本身就代表着库克的一个战略考量变化。库克之所以开出比自己薪酬更高的工资,聘请一个奢侈品行业的资深高管,是为了提升苹果的品牌定位。2014年发布的苹果手表,成为了苹果奢侈品路线的试金石。
在前两代苹果手表中,苹果手表主打的是时尚路线,发布会更是邀请了诸多时尚界名流,直接将科技活动变成了时尚盛会。但从第三代开始,苹果手表开始逐渐放弃时尚路线,如同其他智能手表一样,回归到健康和运动定位。
另一方面,作为库克最为看重的核心高管,阿伦茨的打造奢侈品牌理念无疑也会影响到库克的决策。在她效力苹果的五年时间,iPhone的平均售价从600美元直接拉升到如今的800美元水平,旗舰机型的起售价格从原先的649美元上升到1099美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