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坐在写字楼里的我们,明天终将在养老院再见
今天坐在写字楼里工作的人,将来大部分会把自己送进养老院。
2018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 17.9%,65 岁以上的老人占比上升到了11.9%。即使是北京、上海这些最有活力的大城市,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也普遍在 10% 以上。未来,老年人住在养老院可能是最常见的场景。
和与日俱增的老年人口相比,我国养老行业的发展却没那么迅速。行业内一直把 2013 年视为养老服务发展的元年,这一年大量开发商、机构进入这个领域,北京等地在土地市场上公开出让了多宗专门用来养老的地块。然而,前景远大,现实并不美好,5 年过去了,众多企业进入养老行业,有的苟延残喘,有的抽身而去,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的企业屈指可数。他们一面担心风险,一面又被成本拖累。
当年因为卖掉北京二环的房子住进养老院而轰动一时的老人,如今还住在北万怡园·光熙长者公寓里。但是故事也有另一面,另一位住在北京二环的老人,2012 年以 215 万元卖掉了房子,回到了河南老家,因为「还是家乡好,亲切。」但目前,她那套房子价值已经在 600 万元以上。
老去何处?第一批「吃蟹者」住进养老公寓之后,即将触摸到 50 岁的 70 后和即将迈进 40 岁的 80 后就是下一批。这些降生时正在生育高峰的人,将来会是养老院的主力人群。从甲级写字楼到养老院的准备,你们做好了吗?
卖房也要住的是什么生活?
从北三环下来,沿着七圣路一直往南走,不到三分钟就能看到这所著名的高端养老机构——北万怡园·光熙长者公寓。当初就有一位老人,卖掉了北京二环的房子,一意孤行的住了进去。如今几年时间过去了,卖房养老的人不止他一个。
公寓的前身是北京市工务局远方饭店,先是由北控置业旗下的北京北控老年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改造成养老项目。2016年时,北京万科正式宣布就该项目与北控置业进行合作,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升级,并开始负责具体运营。
整个公寓总建筑面积 17000㎡,占地面积 0.7 公顷,分为南北两栋楼。南楼为长者公寓区域,北楼为二级康复医院。
公寓周边有煤炭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安贞医院、中医药大学门诊部等医疗机构。作为一家主打「医养结合」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来说,这样的地理位置,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二级康复医院已于去年开业,拥有独立的医院管理和医疗团队和 130 张床位,分设了盆底康复中心、运动康复中心、老年内科、口腔科、中医科等针对老年群体的科室。
长者公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已经运营近 5 年,东区则在去年刚刚开业。整个公寓共设有 88 个房间、100 张床位,目前东西区都是满住状态。
受制于原有的饭店格局,公寓内整体的绿化率不是很高,但设计者在有限的空间里打造了三个花园:一层的康复花园、中庭花园和一个屋顶花园,还格外设置了屋顶的阳光房供老人在冬日里读书看报。
老年人大多腿脚不便,行动缓慢,最怕磕碰。因此,适老化的细节设计是业内考察养老机构的最核心的标准之一。
以老人的视角去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公寓内随处可见有无障碍坡道,可供轮椅通行的双扶手、花园里的防滑地面等都能考虑到老人生活的特点和需求。
适老化的细节处理在老人最常活动的居室内体现的更加明显。老人居室分南向、北向,单间面积不少于 25㎡,套间面积不少于 50 ㎡。
「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每间居室都配置了全自动窗帘、可升降护理床、全自动马桶、坐式淋浴器等智能化设备,还有家具的圆角保护、门口的双猫眼、床头的供氧口……
每月几万元花在哪儿?
有的老人是直接把房子卖了住进来的,可见这所长者公寓并不便宜。每月的费用包含三部分:床位费、餐费、护理费。基本上每个老人都是一年一签。
床位费按照房型不同,从 1 万元到 3 万元不等。
餐费每月收取固定的千余元费用。由星级注册营养师主厨掌勺,采用绿色有机应季食材,三餐两点,可以选择堂食或在房间内食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