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九年,疯狂一梦
撰文 / © AI财经社 董雨晴
编辑 / © 严冬雪
票房破19亿,创下自己导演作品最高纪录这天,宁浩失眠了,药物助力下仍瞪眼到五点,才浅浅睡去。
那已是春节档的尾声,宁浩和主演黄渤还在全国各地跑路演,宣传《疯狂的外星人》。见到他时,他满脸疲态,“最近生物钟完全乱了,天亮了才睡着。”他使劲揉了把脸,想要进入状态。
和生物钟一起扰乱他的,还有现实和预期的落差。在他心里,《疯狂的外星人》是一部值得拿来说的电影,也是自己拍得最好的一部。但在豆瓣电影上,他拿到了执导作品的最低分:6.4,低于同档上映《流浪地球》《飞驰人生》乃至《熊出没·原始时代》。
事实上,过去十几年职业生涯里,宁浩一直很会拿捏艺术和商业的平衡,直到《疯狂的外星人》打破了这个平衡,用一种“自找麻烦式”的形式——与全球顶级项目看齐的特效制作标准、做中国口味的科幻片。正是这些挑战,让这部电影不管是对宁浩自己还是中国科幻电影史而言,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只是,对那些因《疯狂的石头》而认识他的观众而言,他们期待中的宁浩作品不见了——在春节买票看一场宁浩加黄渤、沈腾的组合,对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就意味着喜剧,而非科幻;意味着草根崛起、精英落败,在冲突中体现荒诞。
亲见过影片的诞生过程后,监制李修文觉得,真正能折磨宁浩的只有创作,而不是舆论。
真是这样吗?谈及下一部作品,宁浩似笑非笑,“我觉得以后我也可以试试拍工业化的,拍点无情的电影,这个市场需要大量工业电影去支撑,作者电影(具有明显个人风格特征的影片)不配在这个市场存在”。
这句看不出玩笑还是赌气的话过后,他又接了一句,“我能做的已经做完了,表达上没有遗憾了。”宁浩说,下一部电影,他会尝试用工业化的方式讲好故事,回归人们期望中的“宁浩”。
(宁浩在《疯狂的外星人》片场)
01
2019年大年初一,有着黄渤、沈腾、宁浩黄金组合的《疯狂的外星人》在全国正式上映,6小时后票房就突破3亿大关,当日累计票房定格4.13亿元,成为首日票房冠军,远超排名第二的《飞驰人生》1亿元。
上映第二天,《疯狂的外星人》以2.8亿元成绩继续稳居当日票房榜首,但随即,大众口碑呈断崖下跌,豆瓣评分从7.2跌到6.6,后又跌至6.4,“如果不是宁浩拍的就算了,但这真的不应该是宁浩的水平。”有网友留言。失望、愤怒、诧异……所有复杂的情绪都源于:人们印象中的那个宁浩不见了。
上映前,《疯狂的外星人》第一出品方欢喜传媒已经与发行方霍尔果斯乐开花影业签署了28亿元的票房保底,也就是说,即便最终没有到达这个票房,发行方仍旧按28亿元分账给制片方,如果票房更高,发行方也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截至2月22日下午4时,该片上映18天以来总票房21.05亿元,约为同日上映的《流浪地球》的一半,但成本上,前者却是后者的1.5倍以上。
早在去年夏天,宁浩监制的《我不是药神》大火时,我有机会和宁浩聊了一次,那时《疯狂的外星人》正在后期阶段,宁浩已经开始纠结,“工业制造和创作之间其实有矛盾。”他说,“美国那些作者性导演好像不太爱讨论这个问题,就李安弄。”李安和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度是宁浩在平衡工业化和作者性表达矛盾上的最佳榜样。实际上,即便是世界范围内,李安也是一个在商业片容器里,完美表达作者艺术性的代表。
在春节档这样一个中国二元社会结构被彻底击穿的档期、在最为复杂的中国观众群体面前,曾在商业和艺术间游弋自如的宁浩,这一次失衡了。
“你在市场里的存在一直挺好的,票房也都挺好的。”如今,面对这样的赞美,宁浩纠正说,“我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很好”。
那是2006年的夏天,中影发行了一部小成本影片,版权是从刘德华手里买来的,没有大牌明星,成本不足300万港币的成本,赚取了两千多万元的票房,舆论哗然。这部《疯狂的石头》,将宁浩、黄渤带到大众视野,更有影评人评价其“给漆黑一片的中国低成本电影市场,照个大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468.html
- 上一篇:互联网不再迷恋北上广
- 下一篇:互联网公司什么岗位最易发生贪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