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挖的总是知乎大V?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吴怼怼
01
又有关于知乎大V出走的报道出炉。
每次个别答主以及小范围答主的私人行为,总会被放大,进而被「上纲上线」到平台的争夺。
但既然由头是个人的决策和选择,那我们看问题的第一步,就应该把视角先放在个体身上。
ID为兔斯鸡大老爷的答主,在知乎上的粉丝数近5.5w,不算很多,也确实不少。但能不能算得上电影领域的大v,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我问了下周边一些电影重度爱好者朋友,没有人听过这号人物。我又看了下众多电影圈的好账号推荐list,比如Sir电影、虹膜、枪稿等等,个人影评人比如周黎明、史航、木卫二等等上百号,也从没看到过兔斯鸡的身影。所以,知乎电影话题大V这个称号,我先打一个问号。
一个不知道处于行业第几梯队的影评人,组了一个饭局,搞了一个“KOL引擎&问答”的微信群,不过是把一些个人好友,以及一些自以为是KOL的人汇聚在一起了。这就变成了百位大V逃离知乎?市面上那些号称汇集了各路大佬的微信群还少吗,真实水平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再来看这些所谓大V对媒体前后的回答,也不乏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他们认为应该投奔更有「钱途」的平台,但同时也表示不会放弃知乎阵地;一方面抱怨知乎在疑似软文嫌疑回答上的限流,另一方面也在吐槽知乎近两年快速的商业化影响了社区氛围。
看下来,我感受到的是,一小部分在知乎上赚不到钱的答主,在找到同类以后,想抱团取暖,比如试试MCN机构。这其实无可厚非,但他们应该明白,所有内容平台其实都没有让所有内容贡献者赚到钱的义务。
去年,真·知乎大V张佳玮因私接广告被禁言7天。后来呢,被解禁之后的张佳玮依然是知乎的活跃答主,我们对张佳玮最显性的一个认知也还是知乎大V。
不管你仍旧欣赏,抑或吐槽,知乎已经建立起一套制度规范,让这座超过2亿人口的虚拟城市每天如常运转。有人可能看到的是混乱,但它的首要特征其实是运动,即便这个运转系统并不完美(又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呢)。
02
可能是职业惯性使然,每次看一篇新闻报道时,会下意识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被挖的总是知乎大V,到底是什么人被挖走,他们是良禽择木而栖,还是冲着一时的补贴去薅羊毛?
上一次传出知乎大V被挖掘,是今日头条高举高打做悟空问答的时候。当时是一位名为「恶魔奶爸Sam」的知乎作答主爆料,「今日头条一口气签约了300多个知乎大V,而且还是给钱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领还高,签完之后,这些大V所有的内容不可以再发到知乎」。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悟空问答始终无法形成良性的问答社区氛围。今日头条将其并入微头条体系,相当于被战略性放弃。
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公开权威资料来确认这300数字的真实性,以及被挖走的知乎大V都有谁,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是不是又重新回到知乎。
前悟空问答市场总监刘晨当时说了「重金投入的本质并非简单粗暴的竞争策略,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用有偿的方式激励知识分享,帮助将悟空问答建设为开放多元、兼容并包的新形态的知识社区。」
印象很深,他当时写了篇文章,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悟空欢迎所有人,欢迎养猪人,也欢迎黑格尔」。很遗憾,悟空问答并没有如刘晨所构想的那样,没有等到更多的「黑格尔」,后来他自己也离职了。
03
当我们在谈论大V这个群体时,应该认为他们起码具备以下特征:
在个体层面,拥有扎实专业知识、职业实践经验,并且具备积极的分享意识;
在群体层面,大V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双向关注关系更能创造优势地位,即存在意见领袖中的“意见领袖”;
在知识交互层面,大V的存在具有成长性和流动性,其流动性取决于话题的专业性和读者的取向。
知乎大V经常被挖角,就在于本身其具备这三点特质,通俗来说就是含金量高。
知乎是一个知识交流与积累的空间,其信息传播基于人的关系网络,在社群中占据中心地位的节点,在信息收集和发布上具有优势,一定程度上充当“把关人”的角色,把关也意味着他们控制了信息的传播。
知乎大V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其知识背景,他们的影响力由“知识”赋予,这里的知识既指专业知识,也指经验性内容。在信息的二次传播过程中,知乎大V往往会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加入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态度。这些再创造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用户,进而扩大其内容影响力。
04
内容创作者从一个平台跳到另一个平台,实属正常。平台互相挖角,也司空见惯,难的是社区文化构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770.html